星空体育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实施方案的通知《铜川市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为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以下简称健身设施)建设,有效解决群众“去哪儿健身”“怎么健身”“怎么健好身”难题,提升公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到2025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指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更具特色,群众参与度更加广泛,特色品牌化加快形成;健身组织体系更加完善,协会、俱乐部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3000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创新发展,市、区县两级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站点全覆盖,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常态化,实现地域、年龄、人群有效覆盖;基本完成市级“六个一”、县级“七个一”、镇村“三个一”补短板建设任务;全市全民健身场地器材进一步优化提升,健身步道、体育公园、户外运动设施等绿色便捷全民健身新载体大幅增加。
(一)摸清场地设施底数短板。根据《国家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范》等标准规范,全面评估全市健身设施布局和使用情况,摸清健身设施短板;开展健身设施现状调查,摸清各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健身设施数量、规模、种类底数和建设、使用短板。(市体育局、市自然资源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责任单位均包括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不再列出)
(二)梳理资源盘活土地。系统梳理全市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厂房、建筑屋顶等空间资源,以及可复合利用的城市文化娱乐、养老、教育、商业等其他设施资源,制定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非体育用地、非体育建筑目录或指引,并向社会公布;全面盘活闲置土地,在不影响相关规划实施及交通、市容、安全等前提下,可应社会主体申请,提供城市空闲土地建设健身设施,并依法按照兼容用途及地方关于临时建设的办法进行管理;鼓励依法依规利用城市公益性建设用地建设健身设施,并统筹考虑应急避难(险)需要。(市自然资源局、市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制定补短板行动计划。市、区县要结合相关规划,编制辖区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行动计划,明确总体目标、建设计划、年度建设任务和资金安排,聚焦群众健身兴趣、爱好、特点和需要,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小型笼式足球场篮球场、多功能运动场等健身设施,统筹考虑增加应急避险(难)功能。(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应急管理局、市住建局、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夯实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基础。各区县要多措并举,采取共建共享,改造升级等多种形式,如期完成全民健身计划“七个一”任务目标。适度规划储备一批公共体育设施项目,满足国家、省级公共体育项目申报要求,确保项目及时落地,满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基本需求。推进区县镇村级农民健身工程、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和社区多功能体育场地建设工作,制定科学管理办法,强化现有健身器材管理维护,在器材选型配送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配置适合“一老一小”使用的健身器材。引导支持全市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健身步道、多功能运动场、群众滑冰场、足篮排笼式球类运动场、室外健身器材等健身设施建设。市级全民健身“六个一”任务缺口,计划以梅乐园中学体育场和游泳馆为依托,提升改造,升级为市级体育场、游泳馆,破解市级场馆建设难题。(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健全完善群众身边体育设施。一是统筹建设户外运动场所。围绕建设15分钟健身圈目标,按照省住建厅等14部门《关于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要求,统筹利用存量资源盘活现有存量闲置土地、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城市跨桥附属用地、河道湖泊沿岸、林地、废弃厂房等难以独立开发零星用地,因地制宜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各区县每年要建成1至2个户外运动场所。二是配套建设健身场地。新建居住社区要按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建设健身设施,新建居住小区要严格落实相关要求,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健身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三是科学布局体育公园。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按人口规模,科学布局,合理定位体育公园建设规模,积极争取中省补助资金,有序推进体育公园建设。到“十四五”末,全市新建或改扩建成不少于10个城乡小型体育公园。在不改变公园绿地用地性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城市公园绿地,配套建设一定比例的健身设施。(责任单位见附件工作清单6至9项)
(六)创新管理提升场馆利用服务。体育部门要积极落实免费、低收费开放政策,延长时间、优化服务,探索市场运营方式,使各种类型的场馆能够更好地服务周边群众。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推进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盘活现有场馆资源,研究制定并向社会公开开放办法,实现场馆利用率最大化。在保障安全和教学的前提下,引导更多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尤其是城市区域的学校要积极制定开放方式,具备条件的学校要进行相关提升改造,推动对社会开放,进一步释放现有资源活力,满足群众多元健身需求。(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及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发展壮大社会体育组织力量。按照“4+X”(即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若干单项体育运动协会)模式,不断扩大协会数量,完善协会种类。各区县要充分发挥体育爱好者积极性,增加体育类协会数量,鼓励骨干协会积极发挥职能,带动更多的单项协会覆盖辖区开展的各项体育健身活动,让各类体育协会、社团、俱乐部成为组织引导广大群众科学健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导力量。通过举办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培训班,培养专业技术优良、热心体育活动、乐于助人的群众健身服务志愿者。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大对协会的支持力度,促进协会实体化进程,更好地开展各项群众体育活动。(市体育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科学指导全民健身服务。加强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管理,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体育指导员活力,进一步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更好地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科学健身。按照《铜川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每千人拥有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目标要求,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开展争先创优,扩大自有品牌赛事。采取以奖代补、公益活动、培训办班等方式不断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提升服务能力,发挥职能。在城市街道、社区、小区和乡镇、行政村,建立规范的健身站点,将健身设施打造成有场地服务、有健身组织、有赛事活动、有健身指导、有传播推广的“五有阵地”。(市体育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认真落实省体育局《关于以“大健身”促进“大健康”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按照群众体育赛事经常化、特色化、大众化、生活化的要求,引入举办省内叫得响、全国有影响的赛事活动。发挥照金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优势,利用好照金红色资源,举办“照金滑雪公开赛”“照金射箭锦标赛”“红色照金半程马拉松赛”系列精品赛事。紧抓机遇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嘉年华活动,加快冰雪运动推广普及,积极发展冰雪经济。各区县要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区县品牌赛事和特色赛事,努力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群众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广泛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群众体育工作格局。积极推动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在全市范围内广泛组织开展体育健康行“五进三送”活动,让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进机关、进企业、进村镇、进社区、进学校,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市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商务局、市总工会、市卫健委、市中医药发展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传承弘扬体育文化。大力倡导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积极开展“最美体育人”“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达人”等评选活动,形成示范带动效应。鼓励创作、编辑体育文艺作品和科学健身知识丛书,打造具有铜川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讲好铜川体育故事。结合各类体育纪念日和传统节日,将铜川深厚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民间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相结合,策划组织一批群众喜爱、形式多样、充满正能量的体育文化产品,凸显铜川特色,提升铜川城市形象,提高铜川影响力。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各类特色体育运动项目和户外体育运动。充分利用步道、绿道、健身步道、历史文化游径等线性空间,初步形成地域运动文化。(市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发展促进智慧体育信息技术。利用智慧平台与更多行业进行合作,让更多群众利用智慧平台了解健身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靠省级网络平台,打造“互联网+体育”的全民健身信息化惠民工程,建成覆盖城乡、具有特色的全民健身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把健身人群、运动场馆、健身设施、科学指导、赛事活动、公共积分等资源融为一体,实现我市全民健身的科学化、智能化、掌上化。对具备条件的体育设施增加智能化系统,对新建的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步道(自行车道)等公共体育设施和健身器材,全面运用智能技术,增添健身运动的便捷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市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级各相关部门要提高站位,高度重视健身设施建设,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和工作督查评估机制,发挥全民健身联席会议作用,研究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工作推进计划,并在市级方案公布一个月内上报市体育局,定期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全面完成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清零计划”,有效破解群众健身难题。健身设施建成后,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资产划拨所在辖区统一管理和维护。
网络编辑:吕梅信息审核:张志珍标题: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实施方案的通知, 正文:
《铜川市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为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以下简称健身设施)建设,有效解决群众“去哪儿健身”“怎么健身”“怎么健好身”难题,提升公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到2025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指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更具特色,群众参与度更加广泛,特色品牌化加快形成;健身组织体系更加完善,协会、俱乐部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3000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创新发展,市、区县两级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站点全覆盖,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常态化,实现地域、年龄、人群有效覆盖;基本完成市级“六个一”、县级“七个一”、镇村“三个一”补短板建设任务;全市全民健身场地器材进一步优化提升,健身步道、体育公园、户外运动设施等绿色便捷全民健身新载体大幅增加。
(一)摸清场地设施底数短板。根据《国家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范》等标准规范,全面评估全市健身设施布局和使用情况,摸清健身设施短板;开展健身设施现状调查,摸清各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健身设施数量、规模、种类底数和建设、使用短板。(市体育局、市自然资源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责任单位均包括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不再列出)
(二)梳理资源盘活土地。系统梳理全市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厂房、建筑屋顶等空间资源,以及可复合利用的城市文化娱乐、养老、教育、商业等其他设施资源,制定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非体育用地、非体育建筑目录或指引,并向社会公布;全面盘活闲置土地,在不影响相关规划实施及交通、市容、安全等前提下,可应社会主体申请,提供城市空闲土地建设健身设施,并依法按照兼容用途及地方关于临时建设的办法进行管理;鼓励依法依规利用城市公益性建设用地建设健身设施,并统筹考虑应急避难(险)需要。(市自然资源局、市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制定补短板行动计划。市、区县要结合相关规划,编制辖区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行动计划,明确总体目标、建设计划、年度建设任务和资金安排,聚焦群众健身兴趣、爱好、特点和需要,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小型笼式足球场篮球场、多功能运动场等健身设施,统筹考虑增加应急避险(难)功能。(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应急管理局、市住建局、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夯实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基础。各区县要多措并举,采取共建共享,改造升级等多种形式,如期完成全民健身计划“七个一”任务目标。适度规划储备一批公共体育设施项目,满足国家、省级公共体育项目申报要求,确保项目及时落地,满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基本需求。推进区县镇村级农民健身工程、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和社区多功能体育场地建设工作,制定科学管理办法,强化现有健身器材管理维护,在器材选型配送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配置适合“一老一小”使用的健身器材。引导支持全市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健身步道、多功能运动场、群众滑冰场、足篮排笼式球类运动场星空体育登录入口、室外健身器材等健身设施建设。市级全民健身“六个一”任务缺口,计划以梅乐园中学体育场和游泳馆为依托,提升改造,升级为市级体育场、游泳馆,破解市级场馆建设难题。(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健全完善群众身边体育设施。一是统筹建设户外运动场所。围绕建设15分钟健身圈目标,按照省住建厅等14部门《关于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要求,统筹利用存量资源盘活现有存量闲置土地、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城市跨桥附属用地、河道湖泊沿岸、林地、废弃厂房等难以独立开发零星用地,因地制宜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各区县每年要建成1至2个户外运动场所。二是配套建设健身场地。新建居住社区要按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建设健身设施,新建居住小区要严格落实相关要求,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健身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三是科学布局体育公园。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按人口规模,科学布局,合理定位体育公园建设规模,积极争取中省补助资金,有序推进体育公园建设。到“十四五”末,全市新建或改扩建成不少于10个城乡小型体育公园。在不改变公园绿地用地性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城市公园绿地,配套建设一定比例的健身设施。(责任单位见附件工作清单6至9项)
(六)创新管理提升场馆利用服务。体育部门要积极落实免费、低收费开放政策,延长时间、优化服务,探索市场运营方式,使各种类型的场馆能够更好地服务周边群众。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推进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盘活现有场馆资源,研究制定并向社会公开开放办法,实现场馆利用率最大化。在保障安全和教学的前提下,引导更多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尤其是城市区域的学校要积极制定开放方式,具备条件的学校要进行相关提升改造,推动对社会开放,进一步释放现有资源活力,满足群众多元健身需求。(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及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发展壮大社会体育组织力量。按照“4+X”(即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若干单项体育运动协会)模式,不断扩大协会数量,完善协会种类。各区县要充分发挥体育爱好者积极性,增加体育类协会数量,鼓励骨干协会积极发挥职能,带动更多的单项协会覆盖辖区开展的各项体育健身活动,让各类体育协会、社团、俱乐部成为组织引导广大群众科学健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导力量。通过举办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培训班,培养专业技术优良、热心体育活动、乐于助人的群众健身服务志愿者。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大对协会的支持力度,促进协会实体化进程,更好地开展各项群众体育活动。(市体育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科学指导全民健身服务。加强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管理,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体育指导员活力,进一步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更好地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科学健身。按照《铜川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每千人拥有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目标要求,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开展争先创优,扩大自有品牌赛事。采取以奖代补、公益活动、培训办班等方式不断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提升服务能力,发挥职能。在城市街道、社区、小区和乡镇、行政村,建立规范的健身站点,将健身设施打造成有场地服务、有健身组织、有赛事活动、有健身指导、有传播推广的“五有阵地”。(市体育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认真落实省体育局《关于以“大健身”促进“大健康”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按照群众体育赛事经常化、特色化、大众化、生活化的要求,引入举办省内叫得响、全国有影响的赛事活动。发挥照金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优势,利用好照金红色资源,举办“照金滑雪公开赛”“照金射箭锦标赛”“红色照金半程马拉松赛”系列精品赛事。紧抓机遇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嘉年华活动,加快冰雪运动推广普及,积极发展冰雪经济。各区县要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区县品牌赛事和特色赛事,努力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群众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广泛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群众体育工作格局。积极推动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在全市范围内广泛组织开展体育健康行“五进三送”活动,让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进机关、进企业、进村镇、进社区、进学校,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市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商务局、市总工会、市卫健委、市中医药发展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传承弘扬体育文化。大力倡导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积极开展“最美体育人”“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达人”等评选活动,形成示范带动效应。鼓励创作、编辑体育文艺作品和科学健身知识丛书,打造具有铜川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讲好铜川体育故事。结合各类体育纪念日和传统节日,将铜川深厚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民间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相结合,策划组织一批群众喜爱、形式多样、充满正能量的体育文化产品,凸显铜川特色,提升铜川城市形象,提高铜川影响力。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各类特色体育运动项目和户外体育运动。充分利用步道、绿道、健身步道、历史文化游径等线性空间,初步形成地域运动文化。(市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发展促进智慧体育信息技术。利用智慧平台与更多行业进行合作,让更多群众利用智慧平台了解健身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靠省级网络平台,打造“互联网+体育”的全民健身信息化惠民工程,建成覆盖城乡、具有特色的全民健身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把健身人群、运动场馆、健身设施、科学指导、赛事活动、公共积分等资源融为一体,实现我市全民健身的科学化、智能化、掌上化。对具备条件的体育设施增加智能化系统,对新建的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步道(自行车道)等公共体育设施和健身器材,全面运用智能技术,增添健身运动的便捷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市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级各相关部门要提高站位,高度重视健身设施建设,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和工作督查评估机制,发挥全民健身联席会议作用,研究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工作推进计划,并在市级方案公布一个月内上报市体育局,定期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全面完成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清零计划”,有效破解群众健身难题。健身设施建成后,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资产划拨所在辖区统一管理和维护。